博客來e-coupon 傳播大師



博客來e-coupon

傳播大師





傳播大師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經驗"和"想法"的方式

你想過的、不曾想過的,

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

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偶爾各式各樣的書

都要稍微看一下,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

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_<

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

傳播大師

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

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

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XD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加入@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

推給大家試試看囉;)



小鴨 博客來e-coupon傳送門

傳播大師



本週熱銷商品:





大數據時代必學的超吸睛視覺化工具與技術:Excel+Tableau成功晉升資料分析師







Excel VBA一點都不難:一鍵搞定所有報表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傳播大師》



    「傳播學」在學術領域中,屬於後進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今已漸成「顯學」;由於傳播涉及多種社會學科領域,致有不同學科權威教授從不同角度研究與人類傳播 之相關行為,且有重大發現,為「傳播學」之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他們可謂是「傳播學」之先驅者、組織者與研究者,對此一學科提供重要貢獻;如同其他學科一 樣,傳播學也有許多大師,他們在形成傳播學與其相關學科的領域中,提出許多有價值的理論,為學術研究做出重大貢獻;這些理論,或有不同爭議,但都在傳播研 究中提供不同的價值。

    這些重要人物包括: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李溫(黎文)(Kurt Lewin)、索緒爾(Saussure)、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麥克魯漢(H. Marshall Mcluhan)、賀夫蘭(Carl Hovland)、克拉柏(Joseph T. Klapper)、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霍爾(Stuart Hall)、諾爾紐曼(F. Noelle Neumann)、施蘭謨(Wiber Schramn)、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與馬克斯(Karl Marx)。

    本書特色

    ★臺灣重量級傳播學者鄭貞銘親撰整理,是進入傳播學領域不可或缺的領航書。

    ★一次瞭解全球15位奠定傳播學新聞學基礎重要人物,及其理論的傳播學專書。

















    • 作者介紹





      鄭貞銘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淡江大學、世新大學等校兼任教授,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曾獲新聞教育終身成就獎、兩岸文化交流獎、紐約聖若望大學新聞教育特殊貢獻獎等。著有《百年教人》、《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等書。

      作者相關著作:《





      傳播大師-目錄導覽說明





      • 序:大師的足跡鄭貞銘

        第一章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 1901-1976)

        第一節拉查斯斐生平

        第二節拉查斯斐理論學術淵源

        第三節家庭與學術背景

        第四節社會主義學者

        第五節拉查斯斐對傳播學的貢獻

        第六節理論發展的脈絡大門包小門化煞與背景

        第七節傳播媒介的勸服效果

        第八節對傳播學的重要影響

        拉查斯斐年譜

        第二章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 1902-1977)

        第一節拉斯威爾生平

        第二節拉斯威爾的理論對學術的貢獻

        第三節宣傳核心思想誕生

        第四節從宣傳分析到傳播研究

        第五節宣傳的世紀

        第六節宣傳與新聞

        第七節結語

        拉斯威爾年譜

        第三章李溫(Kurt Lewin, 1890-1947)

        第一節李溫生平

        第二節團體動力學

        第三節李溫研究的應用

        第四節結語

        李溫年譜

        第四章索緒爾(Saussure, 1857-1913)

        第一節索緒爾生平

        第二節治學道路

        第三節索緒爾的著作

        第四節索緒爾與記號語言學

        第五節索緒爾與結構主義的關係

        第六節索緒爾對傳播的研究與貢獻

        索緒爾年譜

        第五章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1895-1973)

        第一節霍克海默生平

        第二節霍克海默自我分析

        第三節法蘭克福學派

        第四節霍克海默的社會批判理論

        第五節霍克海默對傳播學的貢獻

        霍克海默年譜

        第六章麥克魯漢(H.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第一節麥克魯漢生平

        第二節麥克魯漢思想背景

        第三節麥克魯漢重要理論

        第四節批評與反動

        第五節影響及貢獻

        第六節結語

        麥克魯漢年譜

        第七章賀夫蘭(Carl Hovland, 1912-1961)

        第一節賀夫蘭生平

        第二節賀夫蘭勸服效果研究

        第三節耶魯學派(New Haven School)

        第四節結語

        賀夫蘭年譜

        第八章克拉柏(Joseph T. Klapper, 1917-1984)

        第一節克拉柏生平

        第二節克拉柏對傳播學的貢獻

        第三節克拉柏研究的影響

        克拉柏年譜

        第九章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 1931-2004)

        第一節羅傑斯生平

        第二節創新傳佈理論背景

        第三節創新傳佈模式發展特質

        第四節對創新傳佈的批評

        第五節羅傑斯對傳播學的貢獻

        羅傑斯年譜

        第十章霍爾(Stuart Hall, 1932- )

        第一節霍爾生平

        第二節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介紹

        第三節霍爾理論的貢獻

        第四節結語

        霍爾年譜

        第十一章諾爾紐曼(E. Noelle-Neumann,1916- )

        第一節諾爾紐曼生平

        第二節學術研究

        第三節沉默螺旋理論(1972,東京)

        諾爾紐曼年譜

        第十二章施蘭姆(Wilbur Lang Sechramm, 1907-1987)

        第一節施蘭姆生平

        第二節創造「傳播模式」

        第三節傳播學之父

        第四節施蘭姆的其他概念

        施蘭姆年譜

        第十三章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第一節威廉斯生平

        第二節生於工黨背景

        第三節在劍橋之生活

        第四節設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節傳播學思想的主要觀點

        第六節結語

        威廉斯年譜

        第十四章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第一節馬克思生平223

        第二節馬克思的學術思想225

        第三節馬克思的主要著作227

        第四節馬克思的學術貢獻229

        第五節馬克思的學術影響233

        第六節法蘭克福學派234

        馬克思年譜

        第十五章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

        第一節布迪厄生平

        第二節思想主軸──建構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e constructiviste)

        第三節布迪厄理論的重要概念

        第四節結語

        布迪厄年譜





















      大師的足跡


      「傳播學」在學術領域中,屬於後進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今已漸成「顯學」;由於傳播涉及多種社會學科領域,致有不同學科權威教授從不同角度研究與人類 傳播之相關行為,且有重大發現,為「傳播學」之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他們可謂是「傳播學」之先驅者、組織者與研究者,對此一學科提供重要貢獻;如同其他學科 一樣,傳播學也有許多大師,他們在形成傳播學與其相關學科的領域中,提出許多有價值的理論,為學術研究做出重大貢獻;這些理論,或有不同爭議,但都在傳播 研究中提供不同的價值。

      人是完成一切偉大事業的動力,因此對於「大師」的研究,乃成為我個人從事新聞事業與新聞學術研究的重點。多年前,在遠流出版社完成「百年報人」,六大 巨冊,有學者譽為是「傳世之作」,實不敢當;今日完成「傳播大師」,動力亦基於此。我在傳授「傳播理論」與「傳播史」時,發現任何重要理論的出現,從來沒 有大師的缺席;本書所列不過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奠基人而已。

      根據研究,在各種研究樣本中,所使用的傳播理論共計89種(註),分別屬於大眾傳播理論、人際傳播理論、健康傳播理論和新技術理論四個門類,其中," 介數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最高的是框架理論,其後依次是自動理論、涵化理論、議題設定理論、社會認知理論、慎思可能性模式、自我效能感理論、不確定性降低 理論、第三人效果理論、社會身份理論。所謂介數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在研究中意指「與其他理論的直接關聯數量」。

      這些理論,是許多大師集一生之心力所完成的。

      部分已為國內所熟悉,部分研究仍少有觸及,但傳播學畢竟仍屬新學科,其可供我國開拓的空間仍大。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傳播學之研究者可以有遼闊的視野與高度,仍可使傳播研究可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境出現。本書出版之心意亦在於此,有為者亦若是。

      我個人一直相信,大師是指引人生,也是對學科提供建設的奠基人,所以對於這些巨人的努力與生平,特別有興趣。我研究他們,感動於他們對學術的熱情,對 研究的執著,且在他們夜以繼日的努力下,為這門新學科增添薪火,增加動人。其開路先鋒的前瞻與眼光是令人感佩的。我們應該記下並了解這些學術界可敬的人, 他們每一分用心,每一分心血,從而引導後進有志者的用心,並隨著他們的足跡繼續邁步,使傳播學的理論基礎更堅實,使研究的成果不僅貢獻於學科,更有助於國 家與社會。

      十分感謝在出書過程中,臺灣商務印書館方鵬程總編輯的支持,他是有遠見的出版家,也感謝曾參與研究的許多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的研究生。我們在做這 些研究的時候,對這些大師都懷著景仰的情懷,也體驗到這些大師為我們所發生的典範效用。大師凋零,但他們的智慧結晶與作品不死。

      我雖屆退休,但對學術與教育熱誠絲毫未減,自己的理想,能夠在有自由身的今天,愉快而無壓力的進行,是多麼地幸福。我過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充滿感恩的。謝謝伴隨我的每一位朋友與學生,您們都是我人生的恩人。

      鄭貞銘 102.11.20於台北

      註:(郭毅:那些傳播理論是國際傳播學界的寵兒?)(見:傳媒觀察2013.8)

















      第一章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 1901-1976)
      他是一個絕妙的交談者,熱情、機敏、有說不完的奇聞軼事。但是,當他來訪時,他的活力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全家。《回憶拉查斯斐》
      拉查斯斐實際上創造了數學社會學領域,多元調查分析及對選舉行為和大眾傳播兩方面的經驗研究。《拉查斯斐:他告訴我們社會學是什麼──或應該是什麼》

      第一節拉查斯斐生平
      美國社會學家拉查斯斐(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年1月2日生於奧地利。早年就讀於維也納大學,當時正好弗洛伊德與阿勒在奧大進行臨床教授,而比勒心理研究所剛剛籌建之際,學術研究蔚然成風。1924年,獲得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5年在維也納創辦一所應用社會學研究所,根據實驗研究,詳述方法論。
      1929至1933年,擔任維也納大學應用心理學講師;因受社會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啟示和激勵,他決心終身從事此項研究,要讓這一課題成為其最後一部作品的中心:〈應用社會學導論〉(1975)。
      1933至1937年,拉查斯斐獲得一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金,赴美進修心理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於1937至1940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射電研究室主任,該系為洛克斐勒基金會資助的項目;1940至197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其後半生的學術活動,即以此地為中心。他對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學與研究的第一項貢獻是籌建實用社會研究中心(1940~1950)。恰如應用方法言方法以澄清思想使其明晰透闢一樣,他也運用數學社會學作為一種測算數量的方法,數量上的調查詢問,與質量上的鑑定分析結合起來,這就是他的調查研究工作的理想的模式。
      1970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1970至1976年任匹茲堡大學聘問教授。在此之前,曾兼任奧斯陸大學聘問教授(1948~1949),並兩度擔任巴黎大學聘問教授(1962~1963,1967~1968)。他還是獲得巴黎大學名譽學位的唯一美國社會學家。拉查斯斐所擬研究準則包括9個主題範疇,其中如「失業」、「大眾交流」、「選舉與政治活動」、「教育與心理」、「社會研究方法及程序」、「數理社會學」、「市場研究」等範疇,都說明他的學術成就在20世紀整個後半期是影響深遠的。

      第二節拉查斯斐理論學術淵源
      1941年11月23日的晚上,默頓(Robert K. Merton)與妻子一同來到拉查斯斐在曼哈頓的寓所吃飯。幾個月以前,拉查斯斐(Paul Lazarsfeld)與默頓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的新成員。他們代表社會系的妥協:該系被分成理論取向和方法取向:默頓是年輕的理論家;拉查斯斐是方法論者。他所領導的廣播研究所,附屬於哥倫比亞大學。拉查斯斐回憶說:在來到哥倫比亞大學前,他從未聽說過對方,也都沒有閱讀過對方的作品。11月拉查斯斐決定採取友好的行動,邀請默頓來到家中吃飯。默頓畢竟比他年輕10歲,又是助理教授,而拉查斯斐已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但是當他們到達前,拉查斯斐在門口迎接,並且解釋他必須立刻趕往位於紐約的國家廣播公司(NBC)播音室,評論一個廣播節目《這就是戰爭……》,因為美國統計局(OFF)這個新的政府機構打算將美國希望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準備事項告知大眾。當天下午他們打電話給拉查斯斐,要求他和他的廣播研究室評論這個廣播訊息,以便收到更大效果。默頓(1978)說,正是拉查斯斐將他拉進廣播研究的新奇世界。
      聽眾們在廣播研究室的實驗個體,將他們對無線電廣播節目的反應寫在斯坦頓─拉查斯斐節目分析儀上──這是一種用來測量廣播效果的多種波動記錄儀。然後他們集體接受由一個拉查斯斐的研究助理訪談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8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鄭貞銘

        追蹤











      •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4/8/1








      • ISBN:9789570528909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傳播大師





    arrow
    arrow

    terranbodw8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